銀髮族、體位不正常者易骨鬆抗「鬆」防「跌」要動動
(資料來源:衛福部)
人體骨骼的骨質自出生後會隨著年紀而增加,大約在20至30歲會達到最高峰,之後骨質逐漸減少。女性在停經後,骨質減少的速度會加快。如果骨質流失過多,使得原本緻密的骨骼形成許多孔隙,呈現中空疏鬆的現象,使得骨骼變脆、變弱,就是所謂的「骨質疏鬆症」。而目前國人骨質疏鬆症的罹患情形是如何呢?
依據衛生署國民健康局進行之98年國民健康訪問調查顯示:15歲以上民眾有7.6%經醫師確診為骨質疏鬆症,男、女比率分別為4.6%、10.5%,女性明顯高於男性,並隨著年齡而增加。前述調查結果亦發現,在骨質高峰期(30歲以前)的骨質疏鬆情形,男、女均低於1%;但30歲以後骨質逐漸減少,到了50歲以後骨質流失更形嚴重,75歲以上老人平均每四人就有一人有骨質疏鬆的問題,而女性在停經後骨質疏鬆比率亦高達20%~35%(表1)。
行政院衛生署署長邱文達提醒民眾年輕時儲存骨骼「骨本」,平常可多攝取牛奶、起司、豆腐等富含鈣質的食物,避免過度飲用咖啡、適度曬太陽、避免熬夜,多從事跑步、健走、球類運動、健康操、爬樓梯等,可以促進骨質密度增加的負重式的運動,就能輕輕鬆鬆預防骨鬆。
體位不正常的民眾(過輕、過重、肥胖)有較高的骨質疏鬆比率
同時,上述調查結果發現,相較於正常體位的民眾,體位不正常的民眾(過輕、過重、肥胖)有較高的骨質疏鬆比率(表2)。經常節食及體重過輕會減少雌激素分泌,加速骨質流失,造成骨質含量變少及肌耐力降低而容易發生骨質疏鬆;體重過重則會增加骨頭、關節的負擔,因此國民健康局局長邱淑媞呼籲國人可透過身體質量指數[BMI計算方式=(體重(公斤)/身高的平方(公尺)2],來瞭解及監測自己的體位狀況。當BMI<18.5或是BMI≧24,就要注意維持及控制自己的體重了!而飲食及運動是維持理想體重的不二法門,今年國民健康局致力推動肥胖防治活動,並由總統及副總統領軍支持,號召全民共同甩油60萬公斤。透過各縣巿衛生團隊的協助,指導民眾正確的減重方式及維持健康體重,並藉助團體的力量,互相提醒,一起實踐「聰明吃、快樂動,天天量體重」的健康技巧,落實飲食健康化、運動生活化的健康生活習慣,達成全民減重600噸之目標。
抗「鬆」防「跌」要動動
骨質疏鬆症是沈默的疾病,大多沒有明顯的症狀,有些中高齡患者,可能只有出現身高變矮、駝背的外觀變化,這些患者平常不會覺察到它的存在,大多不以為意,但是只要一個輕微的跌倒,或是彎腰搬運物品,就有可能造成骨折。
依據98年國民健康訪問暨藥物濫用調查資料分析發現,50歲以上骨質疏鬆症患者過去一年跌倒次數平均都在2次以上,比沒有骨質疏鬆症患者的跌倒次數來得多(表3)。在患有骨質疏鬆的中老年人身上,一次失去平衡的跌倒,輕者挫傷、瘀血,但嚴重者可能引起骨折及其他合併症等,對個人生活品質、家人照顧負擔以及國家醫療費用都造成影響。而預防老人骨質疏鬆,有效的方法就是要適度的運動。所以,健康局今年也特別與縣市衛生局一起辦理老人健康活力秀,一方面讓長輩透過活動的參加,提高社會參與;另一方面讓長輩身體動,達到抗「鬆」防「跌」並維持正常體態之目的。
此外,健康局亦提供「一分鐘骨質疏鬆症風險自我評估」(附件一),民眾可透過簡單的問題,一分鐘內即可得知自己是否屬於骨質疏鬆的高危險群,遵循保骨防跌「五」撇步(附件二),輕鬆預防骨鬆。如果您需要更多的骨質健康與骨質疏鬆症之保健相關資料,國民健康局網站(www.bhp.doh.gov.tw)、健康99衛生教育網(www.health99.doh.gov.tw)均有豐富的教材可供您參考及使用。